咸鱼女配只想开饭堂 第4节
赵玲珑叫住陈苗苗,是她盘算过的小九九,开始的哭掺了些水分。然而她起了头,昨日萦绕在心里一晚上的难过和委屈冲垮了内心的堤坝,露出了心湖底部藏着的小心思。凭什么陈苗苗先遇见秦语明,自己就要退却?老太太不站在自己这一方,大概是更疼她的孙女,那如果她的孙女自己放弃了呢?
如此想着,赵玲珑哭到后来,是完完全全的真情流露了,哭得太猛胃都有些痉挛了。她按住胃的时候,才后知后觉地想起,自打自己开始哭,陈苗苗就一句话都没说过。她心里不自觉地一颤,抬起头来又是两行清泪:“三姐姐,对不起……”
“你不必跟我说对不起。”陈苗苗站起身来,“我无意介入你们之间的事情,不管是之前还是昨天,或者是以后,你问我的意见,我愿意成全你。”
赵玲珑立刻就停下了抽泣:“三姐姐你说真的?你真的愿意成全我们?”
“当然,愿意乐意以及十分赞同,希望你们永远在一起。所以,你不必再在我身上费心了,你好好养病吧。” 陈苗苗拍了拍她的手,“不管谁问我,我都是这个答案,你就放心吧。”
赵玲拢愣愣地看着她出去,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陈苗苗微笑着掩上了门,转过身来就是一声冷笑:她巴不得男女主最好锁死,一辈子都不要再出来祸祸自己了,怎么会不愿意成全他们?
不知道男女主觉得已经说清楚了还是互通过消息了,总之这天之后他们再也没来找过陈苗苗。陈老太太也没再找过陈苗苗。陈苗苗难得地清闲了下来,每天悠哉游哉地看着外头人来人往。
陈苗苗淡定,其他人就没这么淡定了。看到几位姑娘整日整日不在苑中,再听说家里撵了一批人,又放了一批人,石榴急得问陈苗苗,要不要去找几位姑娘探探消息。毕竟,二房也就只剩了姑娘和一个还小的跟着师父在外求学的三少爷,没有当家人,就没人给他们递消息。
陈苗苗摇了摇头,制止了她打听消息:“不必,马上就知道了。”如果她没料错,最晚中秋之后,事情就会水落石出。
中秋宴照例是晚上,按照旧例,酉正开宴,行过酒令或者做些别的游戏,待月亮出来,就拜月赏月。若是老太太或者哪位老爷有兴致,兴许会传一班小戏,或者让几个善丝竹者奏一曲。宴一般摆在合月馆,那是整个花园里视野最开阔的地方,也有地方听戏曲。
申正二刻,陈苗苗出门的时候,二姑娘和四姑娘已经在苑门口等着了。三人稍候了片刻,陈大姑娘也来了,姐妹们结伴出门。
往常有说有笑的姐妹们今日一反常态地很沉默,就连衣裳都不如平日里鲜艳。而合月馆在花园东边,出了兰苑后径直往东走即可。谁料前头的陈大姑娘却在分岔路上拐向了西边,而二姑娘和四姑娘也十分自然地跟上。陈苗苗落后了一步,看着三人的背影,心中微微一动,抬脚跟了上去。
合月馆是花园西面一座临水而建的水榭,在水上支了一个平台出去,望出去,洒满月辉的湖面静谧而幽美。灯笼挂了一圈,映亮了已变色的枫树,瞧着竟比春日的花更鲜艳。
景色不错,菜色也不错。没有去管大病初愈的赵玲珑和秦语明心思有多纠结,开席之后,陈苗苗先就盛了半碗冬瓜老鸭汤。鸭肉炖得酥烂,冬瓜入口即化,去了油的汤十分鲜美。半碗下肚,胃口瞬间打开。
松鼠鱼炸得不错,但是酱汁有些甜了。板栗烧鸡的板栗放早了,肉的火候还不够,板栗已经软烂了。桂花糯米藕十分不错,满满的桂花香,仿佛尝遍了一整个秋天。最受陈苗苗喜欢的是那道烧茄子,一口下去,满满的汤汁流淌在舌尖,不知不觉小半碗饭就下去了。
旁边的四姑娘瞪大了眼睛,眼见陈苗苗又夹起了一枚鸡翅,她悄悄地咽了口唾沫,偷偷地往陈苗苗身边倾斜:“三姐姐,这个鸡翅怎么样啊?”
陈苗苗咽下嘴里的东西,点了点头:“挺好吃的,还有一个,你要尝尝吗?”
四姑娘忙点了下头。眼见陈苗苗把鸡翅夹到她碗里,她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,真的很好吃诶!
旁边的大姑娘和二姑娘频频看向大快朵颐的两人,不由心里感叹:还是年纪小好啊,再大的事情,也不忘了吃。只是,陈大姑娘目光定格在陈苗苗身上:四姑娘前头还有父母,还有二姐姐这个亲姐张罗。可是三妹妹,除了一个跟随师父在外求学的幼弟,可是什么依靠都没有了,她知道那事后,会怎么办?
出乎陈苗苗意料的,席用到一半,竟然真的有人抱着琴萧这些上来了。
陈大老爷请陈老太太点,陈老太太就点了一出。陈苗苗正夹起一块排骨,当听见那唱段的时候,她差点儿没被呛到:什么,用笙箫这些来唱杨家将?老太太这品位够独特的啊。
虽然怪了点,但好歹是个娱乐活动,陈苗苗放下了筷子,认真欣赏了起来。这一出竟然是佘太君百岁亲自挂帅,看得陈苗苗一愣一愣的,直到结束才想起摸了块西瓜。
她刚吃了第一口瓜,就听见陈老太太叹了口气:“佘太君生了那么多好儿子,临老了却还要拖着一把老骨头挂帅,但也比我这个惹人厌的老婆子强。”
这话一出,满席皆静。大老爷起身欲说什么,陈老太太手一挥:“既是旁边就是家祠,人也都在,也省得多跑一趟,就在今天,当着祖宗的面,把家分了吧。”
作者有话说:
杨家将,引自宋朝的名家故事。
今天亲们吃了什么好吃的呀,深夜来放放毒呀。
第9章 西瓜(捉虫)
陈老太太这话一出,陈三老爷和陈四老爷刷地直接跪了下去,其他人黑压压地跪了一地。陈大老爷常年未醒的浑浊双眼今日终于醒了些许,慢一步跪了下来:“母亲,儿子不孝。”
陈老太太双手扶着拐杖,冷哼一声:“这会儿记起我是你们母亲了,怎么,后悔了不成?”
几位老爷闻言立刻磕了个头,却不吭一声。
陈老太太的目光扫过下面跪着的几个儿子,闭了闭眼睛,再睁开之后,眼里重又恢复了清明:“既是前几日都商议得差不多了,今日就在列祖列宗面前彻底把此事了结。”说罢,她站起身来,陈嬷嬷连忙上前扶住了她。
几位老爷这才慢腾腾起身,各自默默跟了上去。
走了几步之后,陈老太太突然停了下来,转过身来:“三丫头一并来吧。”
在众人或明或暗的目光中,陈苗苗放下西瓜,起身跟了上去。直到几人的背影都消失在了家祠门后,这边的气氛才陡然一松。
赵玲珑起来的时候身子还晃了晃,抬眸看向旁边,只见秦语明还怔忪地看向家祠的方向,她轻咬了咬下唇,心绪乱糟糟地坐了下来,攥紧了手帕。
陈家三姐妹互相对视了一眼,心中扑通,既是担心家族的前程,又为陈苗苗而担心着:她真的能行吗?
不光是这几姐妹心里在琢磨陈苗苗的事,家祠门口,几位叔伯也在悄悄打量着陈苗苗。如今二房在家的也就只有这个年纪尚轻的侄女,他们也不是想要欺负小姑娘,就算分了她东西,她能行吗?
因着女子不能进祠堂,所以他们就在家祠门口行了拜礼,就在刚搬过来的圆凳上坐了下来。陈老太太直奔主题:“老四,家里的账目,你念一遍吧。”
陈四老爷从怀中取出了一个小本子,毫无感情地念了起来。
其他几位这几日简直能把这些东西倒背如流了,不过面上还是要做出一副不知道的模样。在场唯一真正第一次听这些的人,正是陈苗苗。
她双手交叠着放在腿上,一脸平静地听着。这副淡然的模样,引得几人看了她好几次。这侄女,面上好似还能稳得住?
其实陈苗苗并不是稳得住,她只是一边听一边在算账。直到念完,她大致也明白了如今陈家的境况。
陈家的地分为祖田和置田。祖田不能分,还供着祠堂和族学的用度,陈家虽然落魄了,他们这一支可是正统,面子还是要有的。而自打陈苗苗爷爷没了爵位,进项一落千丈,为了维持生计,卖了诸多田地和铺子,才能勉强维持面子。剩下的公中田地,早在陈老爷子去世的时候就交给各房自己处置了。所以,根本没有置田。铺子只有三个,目前陈大老爷、三老爷和四老爷各自管着一个。还有几处宅子,京城一处,是最小的,这里两处,一大一小,大的就是这座,小的是个园子,小巧而精致。还有一处在离京城和这里都大约三百多里的临城,当时祖上有人做官时置的。
而公中的银子,目前账面上也就只有一千两不到。除开老太太那一份,其余各房也就能分一二百两。这就是公中全部的账了。
陈四老爷阖上本子,默默地退回位置上坐下。
陈老太太抬起眼眸:“都听明白了?”
几位老爷沉默着点点头。陈大老爷随即又加了一句:“不管今日怎么分,我都会一辈子好好侍奉母亲。”
陈老太太一一扫过自己这几个儿子:老大常年浑浑噩噩,老三钻到钱眼里了,偏又没那目光,老四年少时还颇有文采,谁料科举碰了一次壁就沉寂下来了。陈老太太的目光落在陈苗苗身上,自己唯一出息的就只有二儿子,偏又早早去了。她收回了视线:“当年你们父亲分田和铺子的时候,老二就退了一步,让你们三房各占了一个铺子,他只拿了些银子。如今还有几座宅子,不如就让三丫头先挑。她姐弟年纪尚轻,不若就轮流在各家住上几月,如何?”
三位老爷沉吟了片刻,陈三老爷开了口:“让侄女先挑宅子这当然没问题。只是若是得了东边那座宅子,地方狭小,恐委屈了侄女。”
陈四老爷也附和道:“我也同意让侄女先挑宅子。不过近日张氏家里走动了一番,恐能谋个缺,只是地方远了些。若是侄女愿同往,我当然没问题。”
陈老太太看向陈大老爷。陈大老爷硬着头皮道:“喻儿和绵儿的婚事一个在明年初,一个在明年末。若是侄女相伴,相信绵儿也能安心不少,可惜韦氏近儿身子不适,恐怠慢了侄女。”
陈老太太眉心一拧,正要说话,忽听得陈苗苗开口:“祖母,大伯,三叔,四叔,多谢诸位为我着想,前日义母来了信,说是想要接我过临城去小住几日。父亲母亲同日离世,虽然已出了孝,但我心里,却仍旧想要再为父母祈福三年。如此,不若我就要临城那座宅子,可好?”
说起来,如今这一座是祖宅,自然要陈大老爷来继承。京城那宅子虽然小,但是总价一点也不低,热爱钻营的三房早就瞄上了。而这边的园子,修得那叫精致,张氏夏天都要去住好几回。临城那座宅子,大小中等,临城又不是京城,其实是诸人最看不上的。听见陈苗苗挑了那处,几位老爷心中满意,立刻应了下来。
见他们都议定了,陈老太太也就不再多言。纵然分了家,这几人谁也不敢不管她。她早已决定要去五台山小住一段时日,也省得闹心。
次日,众人便在族里长老的见证下,签字画押,交割清楚。至此,陈家分家完毕。只是各处需要交割的事宜还有许多,暂时都还在此处住着,只是各处已经自己开火了。
陈老太太那日露面后,两日称病没有露面。而十九那日一早,陈苗苗刚起床,她就派人来请了。
敢情这两日气过了,想起之前的事了。若是平时,陈苗苗还要担心一下会不会被当成出气筒,今日她落落大方地跟着陈嬷嬷就去了。
陈老太太正坐在主位上酝酿怒意,听见陈苗苗的问安声后,她脸一沉,抬起眼来,满腔的话在嗓子间顿住了,下意识问道:“你怎么穿了出门的大衣裳?”
陈苗苗莞尔一笑,拿出拜帖:“回祖母,孙女正打算去昭明伯府赴宴哪。”
作者有话说:
最近热得好想吃西瓜!
第10章 清蒸鲋鱼
陈老太太一怔,这才想起那日昭明伯府的嬷嬷来送帖子的事情。这几日忙着分家的事情,她完全忘记了这一茬。
想起这件事之后,陈老太太再次看向陈苗苗的目光就有些复杂了。她上下打量着陈苗苗的装扮,最终皱了下眉:“衣裳还差强人意。陈嬷嬷,将那紫檀木匣子拿来。”
陈嬷嬷很快捧着匣子出来了。陈老太太亲自拣了一支雕刻成菊花模样的玉簪,再是一对同籽料做成的耳环,一并递给陈苗苗:“这两样东西就给你了。今日你独自赴宴,可要时刻记得,你代表的是我们陈家的脸面。谁今日跟着三姑娘出门?”
陈老太太将跟着出门的嬷嬷丫鬟们敲打了一番,直到陈嬷嬷提醒了时辰,她才终于松口让陈苗苗去了。
看着陈苗苗的背影消失在门外,陈老太太坐了一会儿,才终于想起让陈嬷嬷去打听设宴那日陈苗苗究竟做了些什么事。
不到晌午,陈嬷嬷就将一切都弄清了,赶紧回来回禀陈老太太。听了前因后果,陈老太太的脸拉得老长,至此也歇了按陈苗苗头让她承认的心思。陈苗苗一下午都跟昭明伯府的小姐在一起,若是陈苗苗真和外男有约,那昭明伯府的小姐是不是也有约啊?就算是给她一个胆子,也不敢和昭明伯府杠上啊。玲珑这件事,她得想想其他法子了。
陈苗苗是哼着小曲上的马车。车门一关上,石榴微笑着问道:“姑娘这么高兴?”
这也是陈苗苗过了十五才想到的事情:陈老太太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寻自己,兴许是根本不知道那日具体情形。陈苗苗正打算找个机会告诉她,没想到她居然在今日找了自己,给了她当头一棒。她出来后没走多远,就瞧见陈嬷嬷出门了。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件事,陈苗苗当然开心了。她也没想跟石榴解释,笑眯眯地点头承认:“能够出门逛逛,当然高兴了。”
陈苗苗的高兴一直持续着,在小景领着她到花园的湖边水榭时,达到了顶点。她看着河边那一长排的鱼竿,眼睛都亮了:“所以,小景你一大早就来钓鱼了?”
“娘帮着我准备的。”小景拉着陈苗苗的手,指着湖边的鱼篓道,“三姐姐,这里面就是我早上的收获。”
看着那里面不断甩动的鱼尾,陈苗苗点了下小景的鼻尖:“小家伙,今儿个有你的口福了。我们,来个全鱼宴怎么样?”
小景立刻拍手欢呼起来:“好啊好啊!三姐姐,我也要帮忙!”
小小姐要做鱼,下人们立刻忙活了起来。这一忙活,那动静就传到了刚听完管事们回报的魏夫人耳朵里,不由起了心思,去花园里寻她们了。
当魏夫人到的时候,她们的全鱼宴已颇具规模。小景一看到自己母亲,立刻朝她招手,还要亲自喂她:“娘,这是我烤的鱼,你尝尝嘛。”
魏夫人宠溺地弯腰尝了一口,摸了摸小景的头:“真好吃。”哄了哄女儿后,她看到陈苗苗面前的碗碟,目中露出惊艳:“陈三姑娘,这可是都出自你之手?”
陈苗苗将烧热的油淋在鲋鱼上,净了手这才行礼道:“魏夫人万安。平日里没有别的爱好,父亲笔记上记载了些风土人情,闲来无事便动动手。”
陈苗苗一提到她的父亲,魏夫人就不再说了,岔开话题只说菜。
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。放下筷子的时候,小景还依依不舍:“三姐姐,等到下雪的时候,我们再一起赏梅好不好?”
陈苗苗虽然不想说自己家的事,但是也不想欺骗小孩子,摸摸小景的头:“小景,我有些事要去临城,恐怕短期不会回到这里。”
小景一听这话,眼圈儿立刻就红了:“三姐姐,你非去不可吗?”
陈苗苗蹲下身来,用手帕给她擦去眼泪:“是呀。姐姐跟你拉勾,若是你来了临城,或者我回来了,姐姐一定好好地招待你,可好?”
小景冲上去抱着陈苗苗的腿,总算没有憋住眼泪,哇哇哭了起来。
陈家分家的事情虽然没有公布,但是昭明伯府是什么人家,一看陈家的动作就大致明白有些什么事了。不过她什么也没说,只是上前去哄了小景。
小景好不容易不哭了,就连更衣也要拉着陈苗苗。陈苗苗也知道她舍不得自己。自己来到这里来的第一个“小”朋友,她心里也是有些舍不得的,就让小姑娘粘着自己吧。
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了。最后陈苗苗离开的时候,小景又有些依依不舍了。
魏夫人接过丫鬟手里的木匣,上前来:“陈三姑娘,难得你和小景投缘,你临行在即,略备程仪,愿一路平安。”
陈苗苗本想推辞礼物,但魏夫人说是临行程仪,这是古人临行前的一个习惯,她也不好再推辞,只得道谢,命石榴接了。
马车缓缓驶离昭明伯府,陈苗苗长长出了口气,心里才稍微好受了些。直到回家后,她摘首饰放进匣子的时候,她才想起魏夫人给的程仪,问道:“石榴,你瞧瞧魏夫人给了什么。”
石榴应了一声,打开木匣子,正要捧起来,忽然发现了什么,伸手一拿,睁大了眼睛的同时捂住了嘴:“姑娘,这,这是……”
陈苗苗凑过去一看。第一层是二十个银元宝,二十两的程仪,对伯府来说算是寻常。但是下面那一层,放着一枚玉佩,还压着两张银票和一封信。
银票是通兑钱庄的,全国都能兑,一张一百两,一共两百两。而这枚玉佩上刻着一个魏字。信上除了祝福之外,也告诉陈苗苗,若是有些什么困难,可凭这枚玉佩作为信物,去临城主街的某家店铺报信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68read.com。68read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68read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