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四十三章 大裁军
进入一九四六年,中国海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。
当然,不仅仅是因为获得了更多崭新的战舰。
在一九四六年初,中国海军接受了第二批四艘“白起”级舰队航母,使舰队航母的数量增加到了十九艘。到了一九四六年中期,随着第三批八艘“白起”级交付,舰队航母的数量达到了二十七艘。到一九四六年底,中国海军最多能获得八艘、最少能获得五艘“白起”级舰队航母。
当然,不管是三十三艘、还是三十六艘,中国海军都有足够明显的兵力优势。
可以说,当时中国海军造的舰队航母已经多得有点出头了。
在一九四五年底,也就是中国海军在夏威夷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之后,就有人提出,没有必要继续保持现有的造舰强度,甚至应该取消那些还没完成的战舰,从而降低战争对经济造成的压力。
在当时,这只是提议。
只是,到了一九四六年初,这就不仅仅是提议了。
随着同盟国集团的内部矛盾得到解决,把击败美国确定为最高目标,而且战略优势又如此明显,中国确实没有必要花大力气来增强军备了。要知道,以中国在一九四六年初的军事力量,击败美国绝对不是难题。
只是,先遭到削减的不是海军,而是陆军。
一九四六年初,中国的最高战争委员会就通过了一项决议。把陆军的总兵力由现有的二千三百万裁减到一千八百万,也就是在一年之内裁军五百万,以此增强社会生产,提高工业产量。
可以说。裁军是必须走的一条路,而这只是走出的第一步。
相对而言,这五百万复员军人还是好的。
要知道,在复员之后,他们都得到了合适的安置,而且大部分复员军人的年纪都在三十岁以上,在服役之前就已经参加了社会劳动,因此在复员之后。大多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上,也就能够重新融入社会。
此外,中国的各行各业也需要这支劳动力大军。
先裁减陆军的原因也很简单,红俄早已战败。连英国都投降了,因此不存在攻打印度的问题。在登上美国本土之前,中国陆军已经找不到一个像样的对手了,而攻打美国本土根本需要不了这么多的陆军官兵。即便找最高标准估计,即中国军队单独承担了攻打美国本土的作战任务。且最终目的是占领美国全境,也只需要投入大约八百万地面部队,而中国陆军保留了一千八百万兵力,显然还是绰绰有余。
当然。这也不是陆军在战争结束前的最后一次裁军。
到战争结束的时候,中国陆军总共进行了三次裁军。最终只保留了一千二百万兵力,且这个数字在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就缩减到了五百万。到战争结束后的第五年,中国陆军的总兵力仅剩下了三百万。
紧跟着陆军裁军的是空军。
在宣布陆军大裁军的消息后不到一个月,空军也开始裁军,而且主要裁减的是战术航空兵。
按照计划,中国空军将在一年之内,把兵力由三百四十万裁减到二百五十万。
看绝对数字,空军的裁军规模并不大,可是要看相对比例的话,空军的裁军规模远超过了陆军。
完成裁军之后,空军将保留大约一万架战术飞机。
有趣的是,空军中的战略航空兵与运输航空兵不但没有裁减,反而有所增强。
如果裁军行动没有变化,到一九四六年底,中国空军将保有一万四千架轰炸机与八千架运输机。
事实上,这个规模算不上大。
要知道,在一九四四年,中国空军拥有足足一千七千架轰炸机与近万架运输机。只是当时有很大一部分轰炸机与运输机编在远征军里面,而远征军在编制上受德军管辖,不在中国空军的编制之内。
与陆军不同,中国空军裁军与战后的展有很大的关系。
说得简单一些,就是通过裁军来明确了战后的展方向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这也是中国空军在纠正曾经犯下的错误。
要知道,在大战爆之前,中国空军的主要学习对象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,即以展战术航空兵为主,而空军的真实地位是陆军的支持者,即空军的展完全围绕着陆军的装甲化进行。在战术使用上,空军的主要价值就是为陆军的装甲集团提供支援,增强装甲部队的突击能力。
大战爆后,中国空军才走上了另外一条展道路。
可以说,这是被逼出来的结果。
这就是,攻打日本本土的作战行动进行得不够顺利,而空军在对日战略轰炸中的表现又没有预期的那么好。
这些,都迫使中国空军提高战略航空兵的地位。
随后,在对日战略轰炸、以及在大陆战场上针对红俄的战略轰炸,参加对付英国的战略轰炸,还有攻打澳洲本土的作战行动,乃至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斗,都无一例外的证明了战略航空兵的价值。
正是如此,中国空军明确了展方向。
也直到这个时候,中国空军才成为了“制空论”的忠实信奉者。
要知道,真正能够体现出空军在进攻中的价值,而且把这种价值挥到极限的就是战略航空兵。
说得简单一些,轰炸机的主要价值就是让敌人的空军彻底瘫痪在地面上。
战争早就证明,性能再先进的战斗机也不可能阻止敌人的战斗机升空作战,同样不可能在空战中取得百分之百的胜利。如此一来,即便战术航空兵再强大,也不可能彻底打垮敌人的空军,也就无法夺得绝对制空权。只有轰炸机,才能炸掉敌人的机场,也才能让敌人的战斗机无法升空,也才能夺得绝对制空权。
当然,这绝对不是战略航空兵的主要价值。
对英轰炸足以证明,高强度的战略轰炸,不但能够打掉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,还能够彻底炸毁一个国家的基础、特别是工业基础。
这样一来,自然有人想到,能不能通过轰炸来击败一个国家呢?
说得准确一点,就是完全由空军单独作战,在不动用地面部队、甚至不动用舰队的情况下击败一个国家。
可以说,这是相当超前的军事思想。
要知道,空军问世也不过三十年,而所有的战争最终都是由地面战斗决定胜负的,没有一场战争由空军单独打赢。
只是,这绝对是正确的军事思想。
虽然在当时,乃至在接下来的三十年之内,空军也没能单独打赢一场战争,但是随着军事技术进步,当空军的战斗力达到了某个程度的时候,也就有能力用轰炸来迫使一个国家投降。
大战结束后不到六十年,中国空军就用一场漂亮的战争证明了这一点。
当然,中国空军能在六十年后单独击败一个国家,与坚持以战略航空兵为重,重点展空军的进攻能力有必然关系。
可以说,在大战末期,中国空军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展道路。
有趣的是,并非所有军兵种都在裁员。
当时,陆战队就没有裁军,反而在扩军。
按照计划,到一九四六年底,陆战队的一线作战部队将达到三十个陆战师,二线部队则为六十个陆战师。
这就是说,陆战队作战部队的总兵力将从原来的一百五十万增加到两百万。
如果把非作战人员算上,陆战队的总兵力将突破二百四十万。
当然,陆战队扩充不是没有道理。
要知道,登陆战中,陆战队是绝对的主力,只有陆战队成功上岸,夺取了海滩与港口之后,才能让陆军的作战部队上岸。实战还证明,在滨海地区,特别是在河流密布的沿海平原上作战,陆战队比陆军更有效。
这样一来,如果以攻打美国西海岸地区为目标,陆战队的价值就超过了陆军。
也正是如此,在陆军大举裁军的时候,陆战队却在扩军。
事实上,正是这次扩军,为陆战队在战后不再受海军辖制,成为独立兵种,而且是三大军种外唯一的独立兵种有很大的关系。
当然,陆战队得到重视,也直观的反映出,中国的军事战略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在大战爆前,中国的军事战略以防御为主,即便不是本土防御,也是以背靠本土的防御为主,即把敌人挡在国门之外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,主要用在本土之外、而且以进攻为主的陆战队才没有受到重视。
陆战队的地位提高,意味着中国放弃了防御战略,转为奉行进攻战略。
当然,在这波裁军浪潮中,中国海军也不可能置身事外,只是晚一点才受到影响,而且裁军幅度一点都不比其他军种低。
更重要的是,海军大规模裁军所造成的长远影响最为巨大。
即便对这场战争最后阶段的战斗来说,中国海军大裁军也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,而这又是不得不做,而且早做比晚做要好得多的事情。
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68read.com。68read手机版阅读网址:http://www.68read.com